1、項目概述
這是城市中心海綿體營造及其效果觀察的一個實驗,運用中國農業傳統中的?;~塘技術,對城市低洼地進行簡單的填-挖方處理,營造了城市中心的綠色海綿體。結果表明,用百分之十的城市用地,就可以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同時發揮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提供鄉土生物棲息地,城市休憩以及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價值。
2、目標與挑戰
哈爾濱群力公園是我國較早以解決城市內澇為目標的雨水濕地公園,它位于哈爾濱市的東部新城-群力。2006年群力新區開始建設,總占地2733hm2。在接下來的13-15年里,將有3200萬m2的建筑全部建成,約30萬人將在這里居住。僅有16.4%的城市土地被規劃為永久的綠色空間,原先大部分的平坦地將被混凝土覆蓋。
2009 年,受當地政府委托,土人設計承擔了這個新城中心一個主要公園的設計,占地34.2hm2,原為一塊被保護的區域濕地。受周邊道路建設和高密度城市發展的影響,濕地面臨著嚴重威脅。公園建設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場地所在地區年降水量為567mm,60%-70%集中在夏季,歷史上該地洪澇頻繁(俞孔堅,2013),公園的設計要能夠應對這一問題;二是公園所在地原為一塊受保護的自然濕地,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該濕地面積逐年縮減、生境退化,濕地景觀面臨消失的局面。
在群力公園的設計中,“城市雨洪管理綠色海綿技術”的全面應用改變了為保護而保護的單一目標,而是從解決城市問題出發,利用城市雨洪,將公園轉化為城市雨洪公園,讓自然濕地成為城市的自然生態基礎設施,從而為城市提供了多重生態系統服務:它可以收集、凈化和儲存雨水,經過濕地凈化后的雨水補充地下水含水層;受雨水的侵潤,可以使茂盛的鄉土生境在城市中央繁衍;同時,通過巧妙設計,雨洪公園可以成為市民休憩的良好去處,并帶動城市的發展。
3、設計策略
a. 雨洪淹沒分析與集水-匯水區規劃
經過雨洪淹沒分析,明確場地降雨徑流過程所需的關鍵性空間格局即雨洪安全格局,基于此建立濕地系統的圈層保護模式,在現狀場地核心區(原生濕地)與外圍城市建成區之間建立緩沖區(人工濕地),達到對外界不良生態干擾的屏蔽,以及對場地內部原生濕地的保護和過渡。并為下一步濕地系統生境營造和恢復奠定基礎。
基于水量平衡計算,可以明確城市集水區面積、匯水濕地規模以及布局,確定整體雨水利用方案。占地34公頃的群力公園可以作為340公頃新城集水區域的低洼匯水區域。整個區域雨水收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濕地公園場地本身的雨水收集,匯水面積為約30公頃;另一部分為濕地公園北部待建用地的雨水收集,包括北部規劃的文化娛樂及居住用地雨水和與公園場地相連的道路雨水的收集,匯水面積為約為15公頃。同時,通過與市政的排水雨水管道的結合,將方圓十倍于場地面積的建成區雨水,也匯入公園。濕地公園場地本身收集的雨水直接利用于場地內部的原生濕地和外圍的人工濕地,當雨水量大時,收集到的雨水會隨著場地的設計地勢由外流向內,最終流入大面積的原生濕地區域。濕地公園北部待建用地收集的雨水,通過收集管網匯集于地下的蓄水裝置,再由此連通環繞濕地公園外圍的地下環形管道;外圍的環形管道通過支管連接人工濕地泡,同時人工濕地泡之間,也設置有連通管,實現雨水由場地外側向場地內部收集的匯水過程;收集的雨水直接利用于人工濕地當中,當雨水量大時,雨水會隨地勢由人工濕地流向內部原生濕地區域,以此達到雨水的充分利用。
b. 原生濕地系統保護
保留濕地現狀的基本植物群落特征、場地內的原有水域及中心埂道,在恢復設計中加以保護及利用,在濕地生態建設滿足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對場地現狀的改動,以形成濕地景觀的原生性、記憶性。水是濕地的根本,濕地生態系統依賴于水文循環和水流的動力學機制,水量的恢復及水源的保證是濕地生態系統建立的基本條件。因此以場地現狀地表徑流分析為依據,設計場地的三級淹沒區域,建立濕地生態水網格局。保留原有水域,并在各級徑流的匯流處形成放大的水域,根據水域生境的補水周期進行水量及補水頻率調控。依據濕地生境的不同需求,在一級匯水區域上建造濕地的永久性水域、二三級淹沒區設計半永久性的間歇水域。永久性水域和半永久性的間歇水域,其濕地生境恢復條件不一樣。
c. “海綿地形”構建
在緩沖區采用填-挖方技術就地平衡土方,同時布置人工濕地系統和地形系統,一凹一凸,深淺不一,高低錯落,既節約成本,又有利于形成豐富的生境和體驗空間。
人工濕地系統由眾多的濕地泡組成。依據“邊緣效應”的生態學原理,眾多濕地泡有著比單一同等面積水域更豐富的生態效益。人工濕地有著較多的人為干預,通過人為的建造,容易形成良好的濕地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同時人工濕地的健康發展,將為內部的原生濕地帶來豐富的物種資源與良好的環境狀況,促使著內部原生濕地的良性恢復及健康發展。
地形系統位于原生濕地外圍,與人工濕地一起構成外圍景觀的總體景觀骨架,形成豐富的景觀空間層次,有效地在視線、噪音上削弱來自城市的影響。地形系統由眾多的小地形組成,與周邊道路有3-4米不等的豎向高差,形成了從外圍觀賞濕地的不同的視角與不同的空間感,以及美麗的天際線;地形與地形之間相互圍合,營造出多樣變化的空間,讓游賞于其中的人群感受不同的趣味空間,有著不同的空間體驗;同時在局部地形泡上設計有觀景平臺,讓人們高處的叢林中觀賞原生的濕地景觀。
d. “水質凈化-蓄滯水-地下水回補”多級多功能濕地系統
人工濕地系統是城市雨水進入原生濕地的過濾帶。沿濕地四周布置雨水進水管,收集新城市區的雨水,使其經過水泡系統,沉淀和過濾后進入核心區的自然濕地。具有雨水凈化功能的濕地泡集中在場地外圍區域,分布于不同的空間臺面上,依據場地高差的解決形式,有著由外圍向內部匯水的功能原理;泡狀濕地相比于同樣面積的大水面會給場地帶來更大的邊緣效應、隔離效應和生態效益,為水體凈化、多種鳥類和生物的棲息創造條件。多層臺面上的濕地泡依據水量不同設計出不同的植物群落以凈化雨水,有旱生植物群落、旱生+濕生植物群落、濕生植物群落,從而形成一個多種植物生境的濕地系統。
除去較大的雨水凈化設施,在項目場地與城市交接的邊緣處設計有2m寬的砂礫帶,它不僅是散步、慢跑、健身的場所,同時可以有效凈化流往濕地內部的水流。
e. 多類型生境修復
原生濕地系統保護和人工濕地系統建設時,已經基于徑流分析、淹沒分析和水量分配開啟了整個濕地生境系統的自我修復過程。在整體濕地系統和環境基礎構建完成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生物生境營造和修復策略。
f. 游憩空間營造
在人工濕地系統與地形系統之上架設環跨場地外圍的空中棧橋,形成科普游覽的路線??罩袟蚵撓抵鴥商幱^景塔、六個主題觀景盒及多處濕地觀景臺,形成豐富的空中體驗廊道??罩袟蛟O置在場地外圍,有效地控制了觀賞原生濕地的進入尺度,形成了濕地公園的觀景界線??罩袟蚣芸沼趫龅刂?,時而穿行于地形泡的叢林中,時而置身于濕地泡之上,形成從各個角度觀看濕地的空中連續景觀走廊;同時,空中棧橋具有濕地公園進行科普游覽教育的功能,讓人們在觀賞的同時了解并認識濕地;觀景塔分別位于場地的西北角東南角,是濕地公園的標志性構筑物,為人們提供了觀看原生濕地景觀的最高視點,俯瞰內部濕地,同時可以用于科學監測與觀察;觀景盒分別以蘆葦、泥土、石材、木材、鋼材、磚為原料,取自場地及地方特色元素,以展現濕地公園的地方精神,景觀盒均架于地形之上,順地形緩坡走勢方向向內部濕地延伸,形成線性的觀景廊道;觀景臺是在空中棧橋的轉折處放大形成的三角形場地,有廊架、坐凳兩種形式,是提供觀賞人群的休息平臺,廊架觀景臺位于地形泡之上,由于地形上的密林空間是場地具有一定的幽靜感,是人們安靜休息的觀賞場所;坐凳觀景臺置于濕地泡之上,環境開敞,形成開放式的觀賞空間。
4、結論
a. 生態效益
群力雨洪公園的設計,一方面將城市消化不了的雨水引入公園,讓自然做功,承接雨水,以減輕洪澇災害,同時,過濾和凈化城市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另一方面,接納的雨水滋養了濕地,使濕地重現昔日風采。項目建成后,直接消納123hm2范圍內的雨水,同時,通過與局部市政排水管道相接,有效地消納方圓300hm2里范圍內的雨水。極端暴雨情況下,可以收集0.86hm2至48.92hm2范圍的雨水。正常條件和最大蓄水條件下蓄滯雨水的能力分別為71905.85m3和137674.64m3(李雅,2013)。
b. 社會效益
公園管理簡單,但植被不斷豐富,2012年回訪調查發現,附近居民摘野菜,孩童觀察小動物和植物、戲水、聚會、攝影等活動自發產生。共有196位使用者展開訪談,其中,對公園整體環境的評價“世外桃源”、“親近自然”、“人工痕跡少”、“野趣”、“空氣好”等詞常被提及。運動健身活動的場地需求較為明顯,且工作日休息日各時段的活動需求較為穩定。濕地公園已經成為周圍居民運動健身的最佳場地。
群力濕地公園開放后,不僅受到了群眾的喜愛,同時也是各級領導參觀考察學習的重要場地。僅2012年4至7月,共接待領導考察9次。同時調研當月平均每周接待30—40人的社會團體參觀考察,其中以哈爾濱市的各大中小學為主。
c. 經濟效益
雨洪公園的經濟效益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用不同于常規市政工程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用10%的城市用地來作為低維護、低投入的綠色海綿體,可以有效解決雨澇問題,大大節約了市政基礎設施的投資;第二,海綿體本身具有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使城市土地的效用得到最有效的發揮,而由于對雨水--“財水”的充分利用,使城市的綠化維護成本大大減少;第三,由于雨洪公園的建成,周邊土地價值成倍提高,周邊的房地產價格在建成前后翻了一倍(當然,房地產價格的飛漲不完全歸功于該公園)。
所以,體現傳統中國農業智慧的“四水歸明堂,財水不外流,”在現代城市中,通過作為綠色海綿體的雨洪公園的營造,得到了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