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概述
北京永興河綠道突破了常規的城市防洪工程模式,將季節性的城市排水通道變成了具有彈性的綠色海綿,以保留和凈化城市雨洪,同時創造了一個生態健康的、生產性的、促進社區建設的綠色基礎設施。去除混凝土邊坡,建造濕地,通過挖填方平衡來創建多孔地形海綿,形成多樣化的棲息地,并布局活動場所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該項目展示了景觀作為綠色基礎設施的多功能綜合設計,提供調節水文環境,支持本地生物多樣性和創造社區活力等綜合生態系統服務。
2、目標與挑戰
永興河原名天堂河,其南段連接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長37公里,具有300多平方公里的集水區,是區域內主要的雨洪通道。自1960年代以來就已被渠化,不斷被挖開并用混凝土硬化。河岸局部有成排的柳樹和楊樹。永興河是季節性河流,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沒有自然徑流,但是河道被沿河的工廠和居民點排出來的污水所污染,在雨季經常被洪水淹沒。隨著沿河建筑面積的擴大和不透水鋪裝的增加,使得河道亟需提升它的防洪能力。同時,沿河的新社區也迫切需要一條干凈的河道和更多的綠色休閑空間。幸運的是,土地利用規劃已在河道西側預留了約100米的范圍作為公共綠地,以便有足夠的空間來排水。河道改造工程覆蓋永興河上游17公里,總面積150公頃。
項目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
(1)如何突破傳統的水利工程解決方案,即砍掉河岸上的現狀樹木,加寬河道并覆上混凝土等做法,用生態的手法構建一個生態化的雨洪管理系統。
(2)如何使新的季節性排水系統具有水彈性,能在雨季容納100年一遇的洪水,同時創造一個宜人的公共空間來滿足當地社區居民日常的休憩需求。
(3)如何在如此大規模的景觀建造過程中盡可能降低造價和技術難度,并且使長期的維護成本降低。
面對這些挑戰,景觀設計師被寄予希望去利用這個改造排水系統的機會,設計一個集雨水管理,棲息地修復、公共綠地設計為一體的綜合綠色基礎設施工程。
3、設計策略
為了將最初的防洪項目轉變為具有整體生態系統服務功效的生態基礎設施,設計中采取了以下主要策略:
(1)保護所有現狀樹木并將其整合到場地設計中。它們主要分布在現狀河岸上。
(2)用挖填方藝術,創建海綿河流廊道:取代原有的將水與土地分開的方式,創建多孔地貌以解決水與土地之間的邊界問題。通過現場挖填方,形成河床上的淺水洼地,主河道中的小島以及河道沿岸的漫灘區。拆除原有河岸兩側的混凝土,并將材料回收再利用于小島和地形的基礎建造。 同時,沿著線性綠色空間的邊緣構造了一系列生物過濾帶,以收集和過濾來自城市街道上的徑流。
(3)運用本地植被和生產性植物:根據地形和水分條件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生境,從而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 河道的斜坡上覆蓋著柳樹幼苗和紫穗槐,這些灌木替代了原有的混凝土護坡,以防止土壤被侵蝕。 在主河道和生物過濾帶種植了各種類型的濕地植物。山丘上覆蓋著抗旱果樹,其中包括在北京地區廣泛種植的柿樹和山楂樹。 地面普遍覆蓋著能自我繁衍的野花地被,而沿著人行步道和活動空間都種植遮蔭樹。
(4)活動場所和步道系統:人行天橋的設計旨在將被道路分割的綠地連接起來,而豐富的人行步道系統為游覽者提供浸入式的體驗通道。此外,兒童游樂場、運動場和各種大小的廣場都被整合到了綠道之中,而由玻璃鋼制成的形狀相同但顏色不同的亭子分布在景觀中,占據一些關鍵節點,以便游客觀景、休憩和聚會,并使其成為景觀中靚麗焦點。
4、結論
在大約三年的時間里,我們設計了永興河的17公里,并以1.7億這個相對較低的實施費用完成了4公里長的海綿型雨洪廊道。重建后的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是一個能應對洪水泛濫的彈性海綿走廊。鄉土的植被替代了以前的灰色水泥護坡;受污染的城市徑流通過生物過濾系統得到凈化;土丘上的生產性果樹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給社區居民帶來了不同季節的驚喜;修建了超過13.5公里的步行道,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可以每天跑步的地方;沿綠道還建有便于通勤的自行車道;兒童游樂場和運動場是當地居民游玩的熱門場所;設計的五個亭子作為景觀中供人們休憩的藝術裝置,吸引著人們在里面聚會,聊天和欣賞美景。永興河綠道已成為這個城市最受歡迎的公共場所之一,并經常被當地新聞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