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概述
項目將城市雨洪管理、水系統生態修復、城市開放空間的系統整合與城市濱水用地價值的提升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景觀做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目標與挑戰
六盤水市位于貴州西部、云貴高原腹地,是一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建立起來的工業城市,城區人口密集,在60km2的土地上,居住了約60萬的人口。城市以其涼爽的高原氣候而著稱,城市被石灰巖的山丘環抱,水城河穿城而過。水城河(又名響水河)發源于鐘山區窯上,河長26.5km,水城河所在的三岔河水系,是長江上游重要支流烏江的分支之一。水河城是水城盆地內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污水的唯一排泄通道,也是唯一出口。水城河不但是六盤水的母親河、城市的生命底線,而且還是城市的綠色水脈、休閑走廊,更是城市的形象窗口。因此,對水城河的恢復、發掘和利用,不僅是保證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環節,也是滿足當地居民游憩休閑的當務之急。2009年,受六盤水市規劃管理局委托,研究團隊和設計團隊開始進行水城河的景觀概念規劃。
規劃范圍是水城河城區段從窯上水庫出水口至金竹林振興路,總長13km,面積1181.15公頃。該河段河道是由9km固化河道和4km自然河道組成。在窯上水庫至德塢河匯入口段是10m寬的固化河道,德塢河匯入口至水城河故道匯入口是20m寬的固化河道,水城河故道匯入口至雙水小河匯入口主要是3-5m寬的自然駁岸。
水城河及其水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a. 水污染:作為冷戰時期發展起來的主要重工業城市之一,六盤水以煤炭、鋼鐵和水泥行業為主導產業。因此,長久以來民眾長期受到空氣和水污染的困擾。數十年來,從工業煙囪排除的污濁空氣中的顆粒物沉積在周邊的山坡上,并隨著雨水徑流被帶入河流,來自山坡上的農田的化學肥料及散落的居民點的生活污水也一同隨著雨水徑流匯入了水城河。
b. 洪水和雨澇:由于坐落在山谷之中,該城市在雨季容易受到洪水和澇災的危害,而由于多孔石灰巖地質,到了旱季又易遭受干旱災害。
c. 母親河修復: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泛濫和洪水問題,水城河被水泥渠化。從此,原來蜿蜒曲折的母親河變成了混凝土結構的、死氣沉沉的丑陋河溝,它攔截洪水及環境修復的功能也喪失殆盡。同時,渠化的河道將上游的雨水直泄入下游河道,引發了下游更為嚴重的洪水問題。
d. 公共空間的缺失:由于城市人口激增,導致了城市休閑和綠色空間的不足。曾經作為城市福音的水系統已經變成城市廢棄的后雜院、垃圾場和危險的死角。
3、設計策略
規劃遵循全面恢復水城河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指導思想,系統的應用了水生態基礎設施構建的多項關鍵技術,旨在將水城河打造為集調節服務、生態功能、文化功能、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濱水空間,進而構建出一條平安、靚麗、健康和充滿活力的母親河。
a.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主要針對以水為核心的幾個關鍵生態過程,分別構建區域雨洪安全格局、生物保護安全格局和鄉土游憩安全格局,再將三個單一過程的安全格局疊加形成綜合生態安全格局,成為水生態基礎設施落地布局和設計的基礎。
雨洪安全格局以保護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為目標,在維護水城河河流廊道本身的基礎上,以徑流分析為基礎恢復由于城市建設而阻斷的雨水匯流路徑,將沿河的支流、水渠、坑塘、濕地、水庫、低洼地(匯水點)等潛在的蓄滯洪空間都納入雨洪安全格局,為下一步的雨洪調節涵蓄系統建設奠定基礎。
生物安全格局的構建側重點則在于,通過河流水系網絡的聯通和恢復,使其成為山林之間、城市叢林之中的濕地、林地跳板、遷徙廊道,這樣與周邊的山林相貫通,形成完整的生物保護安全格局。
鄉土文化游憩安全格局的構建則以河流水渠、坑塘濕地、水庫、林地、游憩場地、城市公園綠地、文化遺產等作為鄉土游憩的主要景觀要素,依托天然河道溝渠、鄉間道等線形元素將上述游憩景觀元素連接形成游憩網絡。
b.水生態基礎設施規劃及雨洪管理系統構建
疊加形成以水城河及其支流網絡為骨干與核心的區域綜合生態安全格局后,結合雨洪資源的計算,可以進一步落實水生態基礎設施工程的布局方案。生態安全格局能夠在城市尺度明確水生態基礎設施的布局,但是具體的設施規模及建設方式需要進一步通過水量計算和雨洪管理系統規劃來完成。按照水城河年降水量1200mm來計算,規劃的雨洪濕地水系統每年共可調蓄雨洪資源約740萬m3,其中雨季(5-10月)占據總量的85%,旱季(11月-次年4月)水量占據15%。這部分雨洪資源可用于回補地下水以及構成和補充環境景觀用水。
針對不同地塊用地類型進行合理改造,形成多樣化雨洪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延緩雨洪資源流失。
居住用地:建立屋面雨水收集系統,集中處理,用于區域內沖廁、洗車、庭院澆灑和景觀用水、工業冷卻等。通過法規、經濟和建設項目管理等手段來規范和引導雨水的可持續利用,鼓勵在新增建設用地內的居住用地采用屋面雨水收集、道路雨水收集等措施集蓄利用雨水;建滲井、滲池、滲溝等小型滲水設施下滲回補地下水;并增加透水鋪裝的使用。
商業用地:采用屋面雨水收集、路面順坡雨水收集、蓄水池、集水區等措施集蓄利用雨水。部分雨水通過透水地面、集水區等綠色基礎設施下滲回補地下水;另一部分則通過暗管聯通建筑蓄水池輸送至集中蓄水池。
城市綠地:利用綠地水面作為雨水收集、凈化的場所;利用蓄水池蓄積和補給雨水作為公園景觀用水和植物澆灑用水。
城市廣場用地:滯留、處理和利用道路廣場雨水,通過植物邊溝、生物滯留帶、碎石土壤滯留帶、透水鋪裝等措施降低道路及其排水設施的環境影響。
c. 生態修復和海綿技術集
在六盤水水城河景觀規劃和明湖濕地建設工程中,主要集成應用了與洪水為友的水彈性技術、城市雨洪管理綠色海綿技術、加強型城市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技術、保護自然的最小干預技術。這些技術的實現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工程建設模塊來落實的,例如河堤拆除工程建設模塊、梯田和陂塘系統規劃建設模塊等,每個工程建設模塊可能是符合功能的,同時承載著多項技術的要求。本節先對各項技術如何具體應用進行概述,然后再下節按照工程建設模塊進行詳述。
與洪水為友的水彈性技術應用:洪水并不是必須要對抗的敵人,特別對于六盤水這樣一個旱澇災害并存的地區,留住洪水、利用洪水才是解決之道。首先,在生態安全格局的徑流淹沒模擬分析基礎上,拆除混泥土河堤,恢復濱水生態帶;其次,通過建立沿河的梯田和陂塘系統,以消減洪峰流量,降低流速,以降低洪水風險。
城市雨洪管理綠色海綿技術應用: 旱澇并存,河道水量不足與河道洪水泛濫是六盤水城市面臨的雙重困境。除了一些水源保障措施之外,設計更強調的是通過城市海綿系統的建立恢復河流網絡、土地的旱澇調蓄功能。城市雨洪管理綠色海綿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首先,將城市雨洪管理實施后的雨水蓄滯量納入到水城河水源保障之中;其次,沿河雨洪濕地系統的建立以調節季節性雨水。
加強型城市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技術應用:水城河現狀水質較差的原因主要是未截污的廢污廢水直接排入河流之中,面源污染對河道的影響,以及河岸襯砌植被稀少造成的自凈能力低下等問題。在具體規劃中,針對城市污水、點源污染主要采用截污和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布設來嚴格控制排放水標準。而加強型城市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技術則主要是通過梯田濕地和陂塘系統的規劃與建設,解決面源污染、點源污染初級處理后排放的水質凈化問題。
保護自然的最小干預技術應用:水城河整治和明湖濕地建設工程中,保護自然的最小干預設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以最小的干預和介入滿足人類游憩的需求,并將其與藝術完美結合;其二,對于倡導恢復的自然河道,以最小干預技術手法建造曝氣低堰,既有利于水量補給又能夠起到增加水體含氧量,促進富營養化物質被生物所吸收。
d.具體工程技術詳述
(i)河道的生態化改造
將原有河道進行生態化改造,以其蜿蜒曲折來彈性應對洪水,增強河流的自我凈化能力:首先,將筆直的人工渠化河道改造成自然彎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河道,恢復河流自然形態;然后將人工硬化的駁岸改造成自然生態型駁岸。
(ii) 陂塘系統
陂塘是古人為了解決干旱季節的農業灌溉問題,在自然湖澤的基礎上利用起伏的山勢圍堤筑壩,進而形成的一種農田水利設施。陂塘與溝渠、農田和河流共同構成的小型蓄水系統通過截留地表徑流、減緩峰值徑流、增加蒸發和地下水回補,起到雨洪調節的功能(Chou,et al.,2013;Smith,et al.,2002);同時陂塘系統能夠通過蓄滯過程減少地表水體中營養鹽的量,并通過農田-溝渠-陂塘系統中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如過濾、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高效分解與進化污染物(涂安國等,2009)。結合六盤水水城河流域的地勢,以陂塘系統為靈感建立起濱河濕地系統,一方面可以起到調節水量、蓄滯雨洪的作用,將原有瞬間下泄的上游溢水和汛期雨洪變為可用為景觀用水的潛在資源;另一方面,濕地系統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流、雨水口等的污染物來源對河道水質的影響,并且對河道部分水體進行凈化,最終起到改善水城河水質的作用。
(iii) 梯田濕地系統
與陂塘系統類似,具有多種生態功能的梯田建造的靈感也來源于當地的造田技術,通過攔截和保留水分,是陡峭的坡地成為豐產的土地。它們的方位、形式、深度都依據地質因素和水流分析而設定。根據不同的水質和土壤環境種植了鄉土植被。這些梯田狀棲息地減緩了水流,水中的過剩的營養物質成為微生物和植物生長所需養分來源,從而加快了水體營養物質的去除。
一級蓄滯濕地單元:沉淀、穩定水質,通過漂浮型植物或附著型浮葉植物去除可降解顆粒物,包括污水中的N、P等有機物;二級凈化濕地單元:通過多級濕地泡植物和土壤之間的吸附交換,以及延長水流路線時長,減緩流速逐步凈化水質,促進顆粒物沉淀,形態以多級小處理單元為宜。三級存儲濕地單元:進一步深度凈化,并通過高差加氧、生態噴泉進而實現水質的生態穩定,包括浮生植被的再次深度凈化,形態特征以逐步增大的處理單元為宜。
(iv) 低堰布設
出于水體曝氣復氧、水體景觀效果,以及減少景觀用水等目的,在水城河河道內設置多處石堰、石壩等小型水工設施。首先,對石堰(壩)位置與數量的確定。具體的考慮原則為:出于景觀效果和行洪的考慮,堰壩的高度不宜過高,整體上應該與水體景觀的水位要求相適應;具體堰的設置數量,應考慮其曝氣復氧的效果;壩址、堰址的選擇應結合水城河河道比降的設計;考慮蓄水水量的整體要求?;谝陨显瓌t,本次規劃建議堰體或壩體的過水高度設定在0.5m左右。而由于水城河的設計坡降為1/1000,因此石堰(壩)的平均間隔在500m左右。具體堰的位置要綜合考慮河道坡降的實際情況、河道寬度等實際情況進行確定。經初步分析,應設立28處石堰(壩),但由于翻水壩的設置,故可減少8處,即最終設立20處石堰(壩)。其次,采用堰、壩后的保水效果。當考慮采用堰壩等措施對河道進行攔蓄時,一方面使原本均一的水面變為梯級水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河道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水源補給的情況下,仍然保證河道水體的景觀效果。因此,河道在采用堰壩蓄水的情況下,實際的水量需求會大幅度下降。一部情況下,河流水質在春、秋兩季的部分月份自凈能力較好,河道不需要水量補給,故采用堰壩的前提下,河道年徑流的天數可以按240天計算,加上壩體對河流縱斷面的改變,以及對水流速度及流量的降低效應,至少可以減少近一半的需水量。
(v) 慢行交通系統設計
慢行交通系統包含自行車道和人行道,主要沿河布置,增強當地居民的親水體驗。明湖濕地公園的慢行交通系統設計更是與梯田概念相配合,步行道交織于生態濕地泡泡與保留樹島之間,依舊延續田埂的特點,布置于原有機理梯田的邊緣,野花浪漫與親水空間穿插于小路中。
經過層級處理后景觀凈水匯入中央調蓄湖中,因水體清澈可供人體驗,但考慮調蓄湖地處水城河上游地帶,為保證整體水系用水,人流攢動空間變為架于水上的廊道?!安屎鐦颉钡拇罱ㄗ尦鞘兄蟹泵Χ旃澴嗟娜藗兪婢徬聛?,正如濕地中緩緩流淌的水體一樣。靜靜享受快被人們遺忘的這片美好土地?!安屎鐦颉杯h抱于卡斯特地貌的群山中,作為文化線路起到了體驗、整理和解譯當地鄉土文化景觀的作用。不僅是濕地景觀的統籌核心,也是當地“鋼城”的標志。
4、結論
根據上述宏觀格局構建及中觀綜合規劃設計策略,針對河段性質、河道條件、河岸周邊地形與土地覆被等用地適宜性分析定位具體生態設計方式。建成實例河段位于水城河上游,一線天水系與水城河匯水處。工程被稱為明湖濕地公園,已于2012年4月29日建成開園,2013年10月8日,正式通過國家林業局試點驗收,正式為貴州省第一個獲得正式授牌的AAAA級國家濕地公園。原來的河道兩岸的水泥防洪堤,排洪管道,以及水污染都不見了,現在變成了一條生機勃勃的濕地公園。2014年,該項目獲得全美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年度設計榮譽獎,評委們對該項目的評價:“設計師運用一系列再生設計技術,特別是采用技術降低水流速度,將渠化的河道以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城郊地區改造成一座全國著 名的濕地公園。該公園充分發揮了河道景觀作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雨洪調蓄、水體凈化以及自然棲息 地的修復。同時公園還為市民聚會賞景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