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POST:中國的“海綿城市”是什么?城市洪水解決方案正在全國各地進行試驗,以應對日益致命的問題
- 2022-NZILA:海綿城市理念將在2022年第五屆新西蘭景觀設計師大會上發表
- 2022-SMART:中國擴大海綿城市防洪建設
- 2022-紐約時報:把城市變成拯救生命和財產的海綿
- 2022-亞洲地產評論:全新的“生態文明”
- 2021-麻省理工科學評論:中國設計師提出人類需要“與洪水為友”
- 2021-財富雜志:中國“海綿城市“面臨洪水的考驗
- 2021-either/view:中國景觀設計師用海綿理念治理洪水
- 2021-彭博社:為什么中國人要建設“海綿城市”
- 2021-鳳凰網:北大教授俞孔堅-城市減排應堅持自然優先的規劃理念
- 2021-BBC:應對氣候變化,他將城市變為海綿
- 2021-歐洲新聞:中國的“海綿城市”是為防止洪災的“革命性反思”
- 2021-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俞孔堅捍衛海綿城市理念
- 2021-自然資源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中文版及中國實踐典型案例發布
- 2020-美媒參考消息網站: 中國倡建“海綿城市”應對洪災,“把空間還給水”
- 2020-thatsmags:海平面上升將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哪些永久性變化?
- 2020-美國科學院:《中美可持續城市研究進展》報告中基于自然的解決途徑及海綿城市研究成果受關注
- 2020-人民網:建海綿城市應擺脫工程思維——訪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
- 2020-Radiichina: 認識推動“海綿城市”運動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設計師
- 2020-Frontiers:戈爾等全球學界領袖將在瑞士舉行“健康地球” 論壇
- 2019-國家治理周刊:俞孔堅暢談未來的生態城市與美好生活
- 2019-Greenroofs峰會: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從綠色家園開始
- 2019-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北大俞孔堅關于海綿城市的學術成就
- 2019-澎湃新聞:集中學習城市建設如何用好生態美學
- 2019-北京大學新聞網:北大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研究入選“50年來全球生態規劃標志性成果”
- 2018-科學美國人專文評述:海綿城市——新一代雨洪管理
- 2018-新加坡知名雜志CUBES:俞孔堅教授專題采訪——創造海綿城市
- 2018-悉尼先驅晨報:中國景觀設計師以傳統手段解決當代問題
- 2018-英國三大報刊之一衛報:把城市變成海綿——中國傳統智慧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 2018-參考消息:英媒稱中國古代智慧催生“海綿城市”:與水交朋友
- 2018-中國國土資源報:??诿郎岷樱阂缓哟核倴|流
- 2018-經濟網:俞孔堅:生態文明時代,景觀設計學必須以生態為核心 2017-中國經濟網:海綿城市建設要破除三大“迷信”
-
- 2017-??谛聲r空:“逢雨看?!比绾谓??“綠水青山”如何造?
- 2017-南海網:??诮ㄔO海綿城市實踐 講述美舍河治理故事
- 2016-新華網:俞孔堅:海綿城市建設存在六大問題
- 2016-人民網:建設海綿城市不是簡單粗暴工程
- 2016-加拿大媒體:大城市可否借鑒海綿城市理念和中國土人的實踐
- 2016-中國經濟網:海綿城市建設可通過低成本和“低技術”來實現
- 2016-AHBE LAB:洛杉磯要建海綿城市金華燕尾洲是樣板
- 2015-景觀中國:中國“城市海綿”——金華燕尾洲獲2015世界最佳景觀獎
- 2015-住建部:海綿城市在行動—住建部舉辦全國海綿城市培訓班陳政高作動員
- 2015-住建部:俞孔堅教授當選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2015-三亞市人民政府:讓三亞望得見碧水青山記得住鄉愁——俞孔堅專題講座啟發三亞城市建設
- 2015—現代水利周刊:俞孔堅構建美麗中國的水生態基礎設施
- 2014-中國改革報:建"海綿城市" 讓"看海"成為傳說
- 2013-Architecture Norway:俞孔堅談中國的景觀規劃——雨洪管理
- 2013-耶魯大學E360:俞孔堅及土人在中國的生態設計實驗創新
- 2013-重慶晚報:多建濕地公園醫治城市內澇
- 2013-重慶晨報:城市中建生態廊道 讓濕地成“綠色海綿”
- 2012-景觀中國:應對城市洪澇的“綠色海綿”獲2012全美景觀設計杰出獎
- 2012-新京報:俞孔堅建議市政府建立“綠色海綿”解決北京雨洪災害
- 2012-廣州日報:“綠色海綿”解決內澇
- 2012-文匯報:“綠色海綿”巧解城市雨澇難題
- 2012-人民政協網:不能簡單靠巨資建設排澇管網來解決城市雨洪
- 2009-中國六盤水網:讓開放的河流與宜居城市相映生輝
- 2007-中國環境報:“反規劃”之概念
- 2006-羊城晚報:讓自然做功——城市河道設計的現代理念
- 2005-新華網:通向生態與人文的理想城市
2021 理想人居溯本——從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本書以人類進化和文化的生態經驗為主線,結合作者多年來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揭示了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觀模式,如山水畫、山水詩及園林藝術中的景觀,與日常行為和統計心理學的理想景觀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結構特征,從而對中國景觀理論進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學意義上的闡釋。與此同時,作者嘗試揭示人類理想的景觀及其深層含義,對美好居住環境的創造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作者十多年來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義。本書對于發展和諧、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新人居環境,實現生態城市的建設,具有較強的現實關照作用。
2021 構建和修復一個健康的水生態系統
洪澇災害正越發頻繁地造訪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這反映出現代城市缺乏應對不確定的自然災害的韌性,以及整體水生態系統處于病態的現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水生態系統的安全與健康正面臨著嚴峻挑戰。筆者強調了從系統層面出發探討水相關問題的必要性,認為應從生態系統服務的視角來理解、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并評價其健康狀態。只有賦予水充足的空間,從宏觀–中觀–微觀尺度構建水安全格局,才能有效提高水生態系統韌性、修復水生環境與生境,進而重建水與人類和諧共生的關系,滋養健康繁榮的生態文明。
2021 徽州傳統水文化景觀的結構特征與當代價值
水文化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而傳統水文化景觀作為水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和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水文化景觀概念,即人類通過水事活動對其所處環境進行改造而產生的景觀,是人類對水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綜合結果?;罩輦鹘y水文化景觀持續了上千年,作為一個系統概念,集中展現了徽人的生態智慧:以塘、堨、水口為代表的各構成要素相互依存,形成了聚落、農田、河流等景觀組分,并適應了盆地、溪谷、山丘等地貌條件,構建了城鎮、村落及生產的水安全格局?;罩輦鹘y水文化景觀依賴于長期的維護和管理,是徽人的生活基礎和徽文化的表征?;罩輦鹘y水文化景觀是當代水利建設和管理的重要補充,是海綿國土的重要生態基礎設施,也是遺產保護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
2021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黃河灘區生態修復模式探索——以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規劃設計為例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帶,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下游的黃河灘地對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黃河下游灘區自然環境相對復雜,加之受到防洪政策、農業活動、村莊建設、生產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自然生態系統遭受到較大破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嚴重,影響黃河流域的健康發展。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規劃設計項目通過科學識別黃河嫩灘、二灘和高灘的特征,落實分區、分類施策的三灘生態修復措施,突出黃河灘地原真性和自然特色,完善供給、調節、支持、文化全方位的生態系統服務;同時引入沿黃慢行系統與休閑創意產業,基于生態系統服務提升獲得高品質的文化感知與休閑體驗,推動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統籌應對黃河灘區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綠色發展等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黃河下游灘區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提供參考。
2021 望山生活:基于自然的鄉村振興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021年6月23日,我國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北京聯合舉辦發布會,發布了《IUCN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中文版)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
2021 棕地再生——2020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設計實踐與技術應用
邯鄲園博園位于邯鄲市復興區,是邯鄲的母親河—沁河匯入邯鄲市的源頭,后因城市擴張以及工業發展,這里變成垃圾遍地、臭水橫流的工業廢棄地。土人設計以“山水邯鄲,綠色復興”為設計主題,用當代的技術、當代的設計、當代的語言,嘗試修復生態基底,重塑綠色環境,踐行“海綿城市”與“城市雙修”的理論,讓復興區實現由“工業污染區”向“綠色生態區”的華麗轉身 ,大幅度提升所在區域的藍綠空間占比。不僅滿足河北省第四屆園林博覽會的使用需求,還補充了邯鄲城市缺少大規模公共綠地的功能短板,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成為生態秀美、業態豐富的城市新發展引擎。在“園博效應”的帶動下,以“園”帶“城”,為復興區和邯鄲市的商貿、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本次邯鄲園博會項目的總體設計,是一次城市生態修復的成功案例,也是國內完全采用現代園林設計手法完成的首個園博會項目,是一次 EPC 項目協作的經驗積累,也是對棕地再生設計的一次全面歸納,本書中土人設計總結出規劃、 建筑、景觀實踐的做法,以期為對未來同類項目的技術推廣起到示范作用。
2020 桃花源與生存的藝術:我的治愈地球之旅
10月8日,國際景觀學與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2020年杰弗里·杰里科爵士獎揭曉,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榮獲該獎項。這是國際景觀學與風景園林界授予具有杰出貢獻的景觀設計師和學者的最高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俞孔堅發表主題演講,回顧了自己的學術與實踐生涯,本文為此次演講實錄?;仡欉^去,俞孔堅認為,他的鄉村景觀體驗融合了現代的景觀和城市主義概念、可持續性和美學觀,使他有能力應對當今行業所面臨的一些常見挑戰。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他認為,這正是值得我們清醒反思人類與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之間關系的時刻。但他也相信,在疾病的流行及氣候變化等危機下,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景觀不僅可以治愈身心,還可以治愈地球本身。
2020 兩種文明的斗爭: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之間存在世界觀、方法論和技術論層面的對抗。筆者曾參與了4次與工業文明相抗爭的行動:云南大理雙鴛溪河道硬化和渠化工程反對運動,但最終未能挽救這一積累了千萬年的自然資產的流失;同樣以失敗告終的北京河流工程化抵制行動,揭示了河流工程化對城市生態韌性的巨大破壞力;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大辯論"的初步勝利象征著對中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一次啟蒙;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使人反思城市排水系統問題,推動了利用自然途徑建立"綠色海綿"的全國性運動?;诖?筆者認為,保護自然和基于自然來解決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所產生的諸多環境問題將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城市發展必由之路,也是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人類終將借助自然力量—而非依賴工業文明的工程技術手段—緩解環境危機、塑造城市韌性并實現社會進步。
2020 基于自然,讓自然做工: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之本
筆者近來造訪了三座在人居環境上頗具挑戰性的城市,對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為應對洪水、滿足城市供水,城市建設日漸侵蝕自然生態基礎設施,導致當地水資源逐漸耗盡、城市下沉,當地富有特色的水上田園也消失殆盡;在孟加拉首都達卡,水體污染問題嚴峻,城市公園彌足珍貴,成為了人們少有的喘息之地;在泰國首都曼谷,為應對洪水而增建的閘門使得昔日繁榮的運河光景不再,水上社區和街市逐漸荒廢,城市道路擁堵和大氣污染隨之而來。所有這些都是國土空間的規劃問題,其核心和關鍵是如何在自然基底中為發展中的城市選址,以及如何在城市的基底中保留和完善生態基礎設施。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修復之根本是讓自然做功,并收獲自然所提供的免費生態系統服務。這是人類福祉的基礎,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2020 城市化背景下陂塘水文調節能力變化研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陂塘等小型水體的數量和面積大幅度減少,區域水文調節能力受到顯著影響。以重慶兩江新區肖家河和后河流域為例,以2000、2012年的土地利用數據為基礎,利用定量化模擬計算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前后陂塘在不同水文年份下攔蓄地表徑流、灌溉農作物和削減峰值徑流能力的變化。研究表明,城市化后陂塘的消失使研究區在遇豐水年時的洪澇適應能力和遇枯水年時的干旱適應能力大大減弱。陂塘旱澇調節能力顯著降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枯水年的作物供水量減少了近1/10;平水年、偏豐水年和豐水年間的年雨水調蓄量減少了約1/3;對單次暴雨的洪峰削減能力減少了近1/4。
2019 生態文明理念下美麗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建設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人類對美好城市的憧憬下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時,由于時代的局限,由于城市決策者、規劃者和建設者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局限等,城市往往丑態百出、百病纏身,集中表現為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因此,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下,如何保障自然的生態系統服務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關鍵所在。城市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這一目標可通過四個途徑來實現:一、以生態優先的規劃方法,重建城市與自然和諧的空間格局;二、道法自然,以自然的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健全生態基礎設施,修復和重建被破壞的生態系統;三、通過城市設計和城市修補,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及形態;四、通過倡導循環經濟,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維護自然的健康。綜上即為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設計的哲學、科學與藝術的關鍵之處。
2019 道法自然的增強設計:大面積快速水生態修復途徑的探索
農民利用千百年積累的生態智慧,通過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用最少的投入,實現大面積的改變,營造可持續的、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地球表面景觀。文章探討了如何重新發掘農民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進行大面積水生態修復的理念、方法和案例?;谧髡呒捌鋱F隊2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傳統生態智慧—模式提煉—增強設計—運行檢測(POE)—模塊技術—現代生態修復工程"的研究和實踐路徑,將傳統農耕生態智慧進行了增強設計,形成了模塊化的當代生態工程技術,用于大面積國土生態修復,尤其是以水為核心的生態過程與景觀的生態修復,在全國200多個城市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中進行實踐并得到檢驗。
2019 設計生態系統績效研究專題導讀
面對全球,特別是中國大范圍的生態與環境問題,設計生態學應運而生:通過人工設計生態關系,修復、重建甚至創造基于自然的生態系統,已經成為當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途徑。人類有關生態科學的研究成果、古老文明的生態智慧積累和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設計生態的三大靈感源泉,使設計的生態具有基于自然的、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的、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特質。本專欄發表了對若干人工設計生態系統的績效研究,研究結果已經給設計生態學在解決中國當下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前景帶來希望,尤其在城鄉大規模生態修復方面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設計生態學必將成為生態文明時代的一門嶄新而極富挑戰的新學科。
2019 水生態空間紅線概念、劃定方法及實證研究
我國面臨著多方面、復雜的水生態問題:洪澇、干旱、水質污染、水生生境喪失以及人水關系日益疏遠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依賴單一目標的灰色工程方法,而必須從維護和保育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出發,來系統地解決問題。為此,如何定義一個相對完整的水生態系統的邊界、劃定維護其安全和健康的底線,即水生態空間紅線,是用生態方法綜合解決水問題的基礎性的工作。研究提出了以保護水生態系統的綜合生態服務為核心的水生態空間紅線概念;提出了以水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為基礎的水生態空間紅線劃定方法和"水生態問題分析-水生態過程模擬和評價-水生態安全等級劃分-水生態安全格局判定-水生態空間紅線的劃定"技術流程,分別劃定水資源供給保護、水文調節保護、水生命支持和水文化保護四種類型的水生態保護空間紅線,在此基礎上,整合為綜合的水生態空間紅線,它呈現為對水生態過程具有關鍵意義的點、線、面和空間聯系所構成的空間格局,并以雁棲湖流域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2019 城市與自然生態
本套書以“城鄉發展基本規律和綠色發展基本原則”為總論,圍繞人與自然、指標體系、支撐體系、區域一體化、城鄉關系、規劃體系、居住保障、城市形態、社區建設等10個主題,向住建部管理人員普及綠色發展理論。本書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線,重點論述綠色發展理念、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基本要求等。推動“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關鍵在人。為幫助各級黨委政府和城鄉建設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好地理解推動“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的初心和使命,組織專家編寫了這套以“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為主題的教材。這套教材聚焦城鄉建設的12 個主要領域,分專題闡述了不同領域推動綠色發展的理念、方法和路徑,以專業的視角、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闡述推動“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應當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
2018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邏輯
云南壩美,可能曾經是中國大地上最后一處"桃花源"。這里有良田美池,群山環繞,只能乘船出入,人們生活怡然自得。但當我慕名前往之時,一切都已變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開發商或工程公司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抑或是源于當地人對發展的訴求??墒侨绱税l展,其價值也將消失殆盡,所謂的"經濟效益"也將蕩然無存。人們對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并沒有錯,錯在于決策者們不懂得生態和美,而生態和美才是經濟效益的保障。?
2018 海綿城市十講
書中指出,中國當代城市建設需要倡導一種“大腳”美學,它包括兩個關鍵的戰略:第一,用“逆向規劃”解放和恢復自然之大腳,改變現有的城市發展建設規劃模式,建立一套生態基礎設施,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改變原有的機械的思維方式。第二,必須倡導基于生態與環境倫理的新美學――大腳美學,認識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態過程與格局之美、豐產之美,認識到大腳的美是環保的、健康的、豐產的、生機勃勃的,是一種新時代的美。俞孔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前時代呼喚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道。而“海綿城市”應對了世界性難題,展示了中國特色的生態之道。【詳細】
2017 海綿城市技術探索之集成 《海綿城市景觀工程圖集》
這本圖集是集土人設計近20年的“海綿城市”景觀設計的一些技術探索之集成,在俞孔堅教授的帶領下,歷經三年的醞釀、通過反復篩選、優化和多名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的審查,終于編織完成。主要針對景觀工程設計行業的相關人群使用,適用于景觀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一系列可復制的工程做法,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以工程詳圖為基礎,配有實際建成項目案例的實景照片做輔助,讓相關設計人員對圖紙和建成項目實際效果有著充分的了解和認識。【詳細】
2017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這本書闡釋了精心規劃設計的人工濕地功能和性能如何為人類和環境提供各種各樣的效益。它記錄了自由水面濕地、水平和垂直潛流濕地、混合濕地和生物滯留池的當前設計和規范;探索怎樣規劃、建造、設計和監測這些自然系統。書中結合美國、歐洲和中國的案例進行說明城市洪水管理、雨水治理和綠色基礎設施策略。【詳細】
2016 論生態治水:“海綿城市”與“海綿國土”
“海綿城市”是一種雨洪管理和生態治水的哲學、理論和方法體系。它是建立在生態基礎設施之上的生態型城市建設模式。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用生態學的原理,用國土和區域生態規劃的方法以及景觀設計學的途徑與技術,來實現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等綜合目標。它必須放在綜合解決中國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從區域到局地尺度上探索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以及美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來理解,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就是“海綿國土”的建設。它們將以其中國性和國際先進性的結合,成為實現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詳細】
2016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上 / 下)
該書是俞孔堅及其團隊近20年的研究和實踐成果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系統解決以水為核心的生態與環境問題的方法論—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即綠色海綿系統),來系統地、綜合地解決城市水及其他生態與環境問題,并將保障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詳細】
2015 海綿城市的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
"海綿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采用,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已經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有力的推廣。但是,相關操作指南在具體技術層面的詮釋未能擺脫對"工程性措施"的依賴。"海綿城市"實際上是建立在反思工業化城市建設模式的新概念,強調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統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態技術,解決城市中的水問題;同時"海綿城市"也為城市的建筑與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適應洪澇,提出了與自然過程相適應的策略。"海綿"的概念不但應在城市范圍內體現,也應該在區域和國土范圍內體現,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海綿國土。【詳細】
2015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景觀安全格局等理論,結合北京市、六盤水市以及哈爾濱群力國家濕地公園等案例,闡述了“海綿城市”概念的源起、發展、內涵和構建方法體系,指出“海綿城市”有別于傳統的工程依賴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礎設施,作為一種生態途徑,構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態基礎設施,以綜合解決中國城鄉突出的水問題,并對未來“海綿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詳細】
2015 "海綿"的哲學
慢下來而非快起來,滯蓄而非排泄,"海綿"的哲學是將水流慢下來,讓它變得心平氣和,而不再狂野可怖;讓它有機會下滲,滋養生命萬物;讓它有時間凈化自身,更讓它有機會服務人類。彈性應對,而非剛性對抗:當代工程治水忘掉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以柔克剛,卻崇尚起"嚴防死守"的對抗哲學。千百年來的防洪抗洪經驗告訴我們,當人類用貌似堅不可摧的防線頑固抵御洪水之時,洪水的破堤反擊便不遠矣。"海綿"的哲學是彈性,化對抗為和諧共生。如果我們崇尚"智者樂水"的哲學,那么,理水的最高智慧便是以柔克剛。【詳細】
2014 《〈六盤水建議〉——重視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水生態文明與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加強水國情和水文化教育,普及正確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和水利用的新知識與新觀念,倡導水的完全價值觀和生命之水的系統觀,倡導節約用水、循環用水、科學用水。 ——落實中央提出的“完善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從國土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高度重視水問題,努力恢復水系統生態,建立對水資源和水系統進行綜合管理的科學化制度。 ——將水作為生態系統的關鍵介質與國家戰略性資源,將河湖水系統作為國土生態安全的關鍵性元素和骨架,建立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倡導以生態安全格局為前提的國土開發和城鎮建設的“反規劃”途徑。 ——避免粗暴的河道渠化、硬化和水壩工程,倡導以蓄水、滯洪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的生態治水理念,在國土、區域和城鄉各個尺度上建立“海綿”系統。 【詳細】
2013 景觀作為生態基礎設施
我不是無為主義者,更不是在否定人類的當代文明,我是在呼喚更智慧、更文明和更系統地整合自然與人文過程的新型的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也就是將景觀作為基礎設施,來系統地解決當代城市的種種病癥,包括區域和局地的洪澇災害、干旱、水和土壤的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日常出行的困難、對自然的疏離、環境體驗的枯燥、社區認同感的淡薄等。它將給我們帶來新的城市圖景:豐產、節約、基于自然系統而不乏人類智慧的創造、彈性的和充滿詩情畫意的新桃源,低碳、智慧、生態的新生活;它將推動我們創造新的文化,引導我們走向新的文明,即生態文明。 【詳細】
2012 讓雨洪不是災害,而成福音
對待中國的城市雨洪,正確、簡單、高效而經濟的做法是建立城市“綠色海綿”系統,利用綠地滯留和凈化雨水,回補地下水,滋潤土地和地表生命植被。一個簡單的算數是,只要城市的綠地標高普遍低于道路20公分,我們的城市就可避免雨澇災害;同時,利用大多數城市都有的河流湖塘,承擔雨澇調蓄的功能。古代中國城市適應內澇的智慧之一是將城市建在水中央或者把水留在城市中和城市四周。但目前這些綠地和自然水系并沒有很好發揮滯蓄雨洪的作用,卻往往成為城市的負擔。原因之一是它們分屬不同部門管轄,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標。 【詳細】
2012 俞孔堅:讓雨復活吧
小時候的雨落到地上,消失在路邊的草叢或是長滿莊稼的地里,滋潤著地上的草木。連續的降雨之后,路邊、河邊的草灘便開始像海綿一樣,吸納著雨水,然后緩慢釋放,流入池塘。經歷漫長旱季的池塘登時充滿了生機,青蛙從四周匯聚,蛙鳴在雨后響起…… 因此,我要呼號,快讓那天外來雨復活吧!不要再用鋼管和水泥捆綁那柔軟的雨水了,讓她重見陽光和綠蔭,給她留下可以回歸土地的草灘,可以流向河湖的綠道,可以滯留與凈化的洼地,還有那大大小小的濕地,接受她那滋潤萬物的善良和溫存。 【詳細】
2012 建筑與水澇共生: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
利用景觀滯留和凈化雨水來起到海綿的作用,是常規市政工程以外的,能對城市雨洪水管理發揮很大作用的很好途徑。剛獲得2012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杰出設計獎的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實例,它整合了大尺度雨洪景觀管理和城市鄉土生境的保護、地下水補充、居民休想和審美體驗等多種功能,對綜合而明智地解決城市雨洪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詳細】
2009 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
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相對有限的資源,脆弱的生態系統,加上史無前例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速度與規模,對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存問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必須明智地進行土地的規劃和利用,通過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為明智的保護和發展提供科學的空間區劃。 【詳細】
2007 黃泛平原古城鎮洪澇經驗及其適應性景觀
黃河以其善淤、善決、善徙的個性,塑造了黃泛平原上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本文以黃泛平原的古代城鎮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黃河泛濫區城鎮的洪澇災害經驗,總結了古代城市三大主要防洪治澇的適應性景觀遺產:擇高地而居,城墻和護城堤,以及蓄水坑塘。這些文化景觀折射了黃泛平原特有環境下真實的人地關系,飽含著古人應對洪澇災害的生存經驗,對今天的城市水系治理、防洪治澇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仍大有裨益。 【詳細】
2005 論“反規劃”
指出導致系統性的、全國性的城市環境危機和城市功能與結構混亂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規模――性質――空間布局”為模式的物質空間規劃編制方法論;基于現行方法論的城市空間發展規劃是一種建立在不確定基礎上的空中樓閣。在此基礎上提出“反規劃”途徑:強調一種逆向的規劃過程,“負”的規劃成果,即生態基礎設施,用它來引導和框限城市的空間發展。 文章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是解決一切城市問題的關鍵?!胺匆巹潯蓖緩皆噲D通過建立保障自然來人文過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觀安全格局,來綜合地解決國土生態安全問題、城市的功能結構問題、交通問題、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態問題。【詳細】
2001 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
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的保障。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本文提出了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維護和恢復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建立無汽車綠色通道;開放專用綠地;建立鄉土植物苗圃基地等十大戰略。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