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mp id="x1z7k"><td id="x1z7k"></td></samp>
          2. 導語

            Down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要求,“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接著住建部于2014年10月底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同年12月31日財政部又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015年4月2日,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正式公布。此后,住建部又于6月10日下發文件,將三亞列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簡稱"雙修")以及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簡稱"雙城")的試點城市。2016年4月27日,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公布。一時間,"海綿城市"建設成為行業內外的熱點話題,在全社會掀起一股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


            關于“海綿城市”的的概念,國際上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Budge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象(Budge,2006)。近年來,更多的學者是將海綿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澇調蓄能力?!昂>d城市”、”城市海綿”、“綠色海綿、”“海綿體”等這些非學術性概念之所以得到學界的廣泛應用,恰恰在于其所代表的生態雨洪管理思想日益得到廣泛認同,盡管表述有所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從1997年開始,俞孔堅及其團隊就開始將城市水系統作為研究重點,繼而用“海綿”概念來比喻自然系統的洪澇調節能力,指出“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俞孔堅,李迪華,2003)更早關于生態雨洪管理及生態治水的系統論述是2001年筆者和同事們提出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戰略” (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2001),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來進行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的兩大戰略都直接針對城市生態雨洪管理的,包括維護和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和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嚴厲批判了當時盛行的河道渠化硬化、城市建設中的“三通一平”破壞大量城鄉濕地等現象,指出:要通過維護和完善城市的河流水系網絡和濕地系統,來給城市提供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提供干凈的水,調節干旱和雨澇,補充地下水,為多樣化的生物提供棲息地,和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和審美啟智的服務。這十大戰略繼而于2004被收入建設部《建設事業技術政策綱要》(俞孔堅,李迪華,2004)。提出了綜合解決城鄉水問題的生態基礎設施途徑,應用于包括中國國土的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和臺州、威海、菏澤、東營、北京等區域性的生態規劃,以及在全國近200個城市的生態規劃和設計中(俞孔堅,等 2005;俞孔堅,張蕾,2007;俞孔堅,奚雪松,王思思,2008;俞孔堅,王思思,李迪華等,2010;俞孔堅,王思思,喬青,2010;俞孔堅,張媛,劉云千,2012;莫琳,俞孔堅, 2012;宋云,俞孔堅,2007)。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海綿體或“海綿城市”示范工程在國際上陸續發表并獲獎;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的遂寧市、遷安市和西咸新區在其規劃設計及河道整治等工程中均應用了這套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和技術。


            一些更早的海綿城市實踐案例包括2000年的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其設計采用了人工濕地收集雨水和凈化中水的綠地系統,被稱為大地生命的細胞(俞孔堅,張東 等,2001;俞孔堅,李迪華,孟亞凡,2001);2001年,在廣東中山岐江公園內成功實施了具有彈性適應能力的棧橋式水岸的設計,(俞孔堅,胡海波,李健宏,2002);在2002、2003年期間,在浙江臺州永寧江的生態修復中,大膽嘗試了將水泥防洪堤砸掉,取而代之的是與洪水為友的、并更具適應性的生態防洪堤和鄉土野草護坡,河床底部也恢復了深潭淺灘的動植物棲息地(俞孔堅,劉玉杰,劉東云,2005);同期,在沈陽建筑大學的校園設計中,設計了稻田,并通過校園的雨水收集,來灌溉校園稻田(俞孔堅 韓毅,韓曉曄, 2005,);在2005年的秦皇島湯河公園二期設計中,探討了用最少的干預,避免水泥堤壩工程,通過引入一條紅飄帶(500米長的座凳),成功地將荒野的河漫灘轉變為市民熱愛的城市公園,在維護濱河地段的生態完整性的同時,創造了具有當代氣息的城市公共空間(俞孔堅,陳晨, 牛靜,2007)。2005-2006年期間,在進行北京國際關系學院的整體校園景觀改造中,系統運用了生態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術,對建筑四周的散水、道路兩側的綠地、以及校園內部的廣場和停車場都進行了可滲透的生態設計。同期,中共中央黨校的東部園區進行了生態改造,引入了綠色海綿和生態雨洪管理的理念,砸掉了其中水系的水泥硬化水岸,恢復了濱水生境,并引入大量可滲透的活動場地; 2007年的天津橋園濕地系統,通過簡單的填挖方,形成泡狀生態海綿體,收集雨水,在解決城市內澇的同時,進行城市棕地的生態修復,發揮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俞孔堅,石春,文航艦,2006; Yu,2010);類似的綠色海綿工程也在秦皇島濱海生態修復、哈爾濱群力國家濕地公園等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俞孔堅,凌世紅,劉向軍,2009;YU,2011; 俞孔堅,2011)。2015-2017年期間,俞孔堅團隊在海南三亞??谑?/b>的大規模海綿城市和“城市雙修”實踐,則集成應用了其過去近二十年的知識和工程經驗積累,并獲得住建部通過官方途徑在全國推廣。2018年在俄羅斯卡班湖的生態修復工程的建成,標志了俞孔堅及其團隊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在國際上的大規模推廣。而土人設計項目的屢屢獲獎,包括12項ASLA獎和5項 WAF世界景觀獎,也標志著俞孔堅及其團隊的、包括海綿城市建設在內的景觀設計成果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隨著城市洪澇災害的頻發,“海綿城市”及其相應的規劃理念和方法得到社會各界認同,在很多重要會議和媒體采訪中,俞孔堅均在呼吁“使整個國土成為一個‘綠色海綿系統’,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資源化。使它與城市中的公園系統、濕地系統,形成統一的水生態基礎設施自然保護系統”,并為北京、廈門、重慶等多個城市的規劃建設建言獻策(劉巍,《瞭望》新聞周刊,2012;廖靖文,廣州日報;盧月,廈門網,2013;談露潔,弋靜,2013;王麗娟,2013),包括給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及北京市最高決策者建言(俞孔堅,2012)。


            近年來,生態治水和生態雨洪管理的理念逐漸獲得學術界和業界的認同,也更多將“海綿城市”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多項規劃設計實踐中(蘇義敬,王思思,車伍等,2014;王云才,崔瑩,彭震偉,2013),例如董淑秋在《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中提出“生態排水+管網排水”的“生態海綿城市”規劃概念,主要針對規劃區的雨水利用問題(董淑秋,韓志剛,2011);臺灣水利署也基于LID技術在新近的《流域綜合治理計劃》中提出構建“海綿城市”。


            ? 2000年設計的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綠色海綿系統:生命細胞概念,綠地吸收和凈化雨水和中水(俞孔堅,張東 等,2001)


            ? 2007年建成的天津橋園:城市海綿系統,收集雨水并用于棕地的生態修復(Yu,2010 )


            ? 2007年建成的海岸帶生態海綿系統:秦皇島濱海生態修復(俞孔堅,凌世紅,劉向軍,2009)


            認識和理解海綿城市的一個關鍵事件是2012年北京的721大水。當時造成79個生命喪失和全城癱瘓。而在這一年中的大量關于“看?!钡膱蟮篮凸娸浾?,使海綿城市最終被作為決策層的關注熱點,成為國家戰略?!昂>d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確提出,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將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廣。 “海綿城市”國家行動為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市突出的水問題及相關生態和環境問題開啟了希望旅程,它是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的、綜合解決城市眾多生態與環境問題的系統途徑,包括雨洪管理、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充、棕地修復、生物棲息地的營造、公園綠地營造,以及城市微氣候調節等等。


            本專題將結合海綿城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梳理俞孔堅及其團隊在開展海綿城市的學術研究及工程實踐方面的一些工作,以及通過媒體和與決策者的交流互動,來實現知識服務于社會的努力過程。這里只是從一個方面來梳理海綿城市在中國的發展,不排除其他優秀學者和團隊在推動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Upward
            • 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區要達到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2001年,提出“反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戰略,系統地論述了關于生態雨洪管理及生態治水的理念。發表了: 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55-68 ; 和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規劃師,2001(6):9-13 ; 并研究了江南水網景觀,見:江南渠網景觀的格局分析與生態規劃—以江蘇省楊中市為例,周光召主編,新世紀、新機遇、新挑戰: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國科協2001年學術年會:668

            2004年,提出河流及濱水區的多目標設計,發表了: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途徑探索 ——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濱河景觀設計,中國園林2004(5):28-32;并且設計建成了浙江臺州永寧公園,實現了首例將水泥防洪堤拆掉,修復河流自然形態,并獲2004年ASLA年度設計榮譽獎,并發表論文:河流再生設計——浙江黃巖永寧公園生態設計,中國園林,2005:5:1-7。開展了多項有關河流生態修復及多目標設計的實踐;遵循自然過程的河流防洪規劃——以浙江臺州永寧江為例[J]. 城市環境設計, 2008 (4):29-34。

            2006年,嘗試用綠色海綿技術,改良土壤,通過收集和利用雨水,探索低成本改造鹽堿地的方法,完成了天津橋園的設計,見論文:取樣天津:橋園設計方案, 建筑學報, 2006(5):80-81;生態系統服務導向的城市廢棄地修復設計——以天津橋園為例,現代城市研究,2008(7):18-23; An Ecosystem Services-Oriented Regenerative Design, Topos, 2010(70):28-35

            2009年,開展海岸帶生態修復,利用綠色海綿技術,截留面源污染,修復濱海潮間帶,實施建成了秦皇島濱海帶,見:與大海相呼吸——秦皇島濱海植物園和鳥類博物館設計, 建筑學報,2010(5):82-83;再生設計---秦皇島濱海景觀帶生態修復工程,景觀設計學,2009(6):100-105。該案例獲2010年ASLA年度設計獎。

            2011年9月13日,俞孔堅通過水專項辦公室向住建部提出兩項 “未來五年或十年中國城鎮水務發展新技術”,包括:(1)城市雨洪蓄排利用新技術:城市海綿——雨洪公園解決城市內澇(哈爾濱群力濕地公園為例);(2)自然生態處理系統(濕地或慢濾):生命的景觀——上海后灘公園人工濕地凈化系統。并分別以群力濕地公園河上海后灘公園為例,發表了解決城市內澇的綠色海綿技術和水凈化的人工濕地技術: 俞孔堅,城市綠色海綿——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景觀設計學,2011,20:88-95; 和 Kongjian Yu, Stormwater Park For a Water Resilient City: Qunl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TOPOS,2011(77), Making Space:72-77; Kongjian Yu, Landscape as a living system: Shanghai 2010 Expo Houtan Park, in: Matthias Richter and Ulrike Weiland (Editors) , Applied Urban Ecology: A Global Framework (editor ), pp.186-192.

            2012年9月24-16日,住建部城建司在鐵嶺市組織召開“全國城市濕地資源保護管理現場會”,俞孔堅做主旨報告:“綠色海綿: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生態途徑?!闭较騺碜匀珖娘L景園林界專家推廣海綿城市理念。

            2019年,《生態學報》2019年第16期專題發表俞孔堅及團隊的設計生態系統績效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 設計生態系統績效研究專題導讀. 水生態空間紅線概念、劃定方法及實證研究. 北運河流域雨洪“源-匯”景觀時空演變.暴雨和緩沖帶特征對城市濱水緩沖帶雨洪消減與水質凈化效果的影響機制.不同設計參數對雨水濕地水量水質的調控規律.基于燕尾洲生態護堤模式的金華江流域防洪效應研究.城市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設計與評估——以六盤水明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 宜昌運河公園多塘型城市綠地水質水量調控效果及運行研究.城市濕地公園使用者評價的影響因素及其行為偏好——以宜昌運河公園為例. 城市濕地公園建成后綜合效績評估——以廣州大觀濕地為例. 校園再生水回用人工濕地景觀績效評價及優化設計——以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為例. 遷安三里河濱水緩沖帶雨水徑流及污染物消減效果與設計優化. 共12篇文章。
            Upward
            Upward

            宏觀——海綿國土與海綿區域總體規劃

            宏觀尺度的海綿系統規劃和海綿區域規劃重點在于根據水文過程的空間分析,用生態的理念,在國土和區域尺度上,通過構建以水為核心的生態安全格局和生態基礎設施,來保護關鍵的水生態過程,實現和諧的人水關系。

            中觀——海綿城市控制性規劃

            城區開發和建設的尺度,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中觀尺度,從數平方公里到幾十平方公里不等。在這個尺度上的核心問題是:(1)延續宏觀生態基礎設施和海綿系統規劃的空間格局,將城市的“海綿系統”明確落地,確定其性質和邊界;(2)明確“海綿系統”與周邊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關系和量的關系,作為海綿城市控制性規劃導則;(3)制定規劃范圍內的保護和開發建設的導則;(4)對海綿系統本身提出規劃和設計概念,直至海綿系統的建設方案。

            微觀——綠色海綿工程系統設計與案例

            面對日趨嚴重的城市缺水、內澇等問題,不僅要依靠城市尺度的規劃來解決,更要發揮每個個體的作用。家庭水生態基礎設施,是國土尺度水生態基礎設施在社區尺度的延伸。利用每一個家庭細胞和社區綠地,收集雨水,綠化屋頂和庭院,則城市中20%以上的居住用地將成為城市雨水的收集海綿,城市內澇問題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2021 理想人居溯本——從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本書以人類進化和文化的生態經驗為主線,結合作者多年來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揭示了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觀模式,如山水畫、山水詩及園林藝術中的景觀,與日常行為和統計心理學的理想景觀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結構特征,從而對中國景觀理論進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學意義上的闡釋。與此同時,作者嘗試揭示人類理想的景觀及其深層含義,對美好居住環境的創造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作者十多年來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義。本書對于發展和諧、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新人居環境,實現生態城市的建設,具有較強的現實關照作用。

            2021 構建和修復一個健康的水生態系統

            洪澇災害正越發頻繁地造訪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這反映出現代城市缺乏應對不確定的自然災害的韌性,以及整體水生態系統處于病態的現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水生態系統的安全與健康正面臨著嚴峻挑戰。筆者強調了從系統層面出發探討水相關問題的必要性,認為應從生態系統服務的視角來理解、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并評價其健康狀態。只有賦予水充足的空間,從宏觀–中觀–微觀尺度構建水安全格局,才能有效提高水生態系統韌性、修復水生環境與生境,進而重建水與人類和諧共生的關系,滋養健康繁榮的生態文明。

            2021 徽州傳統水文化景觀的結構特征與當代價值

            水文化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而傳統水文化景觀作為水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和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水文化景觀概念,即人類通過水事活動對其所處環境進行改造而產生的景觀,是人類對水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綜合結果?;罩輦鹘y水文化景觀持續了上千年,作為一個系統概念,集中展現了徽人的生態智慧:以塘、堨、水口為代表的各構成要素相互依存,形成了聚落、農田、河流等景觀組分,并適應了盆地、溪谷、山丘等地貌條件,構建了城鎮、村落及生產的水安全格局?;罩輦鹘y水文化景觀依賴于長期的維護和管理,是徽人的生活基礎和徽文化的表征?;罩輦鹘y水文化景觀是當代水利建設和管理的重要補充,是海綿國土的重要生態基礎設施,也是遺產保護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

            2021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黃河灘區生態修復模式探索——以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規劃設計為例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帶,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下游的黃河灘地對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黃河下游灘區自然環境相對復雜,加之受到防洪政策、農業活動、村莊建設、生產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自然生態系統遭受到較大破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嚴重,影響黃河流域的健康發展。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規劃設計項目通過科學識別黃河嫩灘、二灘和高灘的特征,落實分區、分類施策的三灘生態修復措施,突出黃河灘地原真性和自然特色,完善供給、調節、支持、文化全方位的生態系統服務;同時引入沿黃慢行系統與休閑創意產業,基于生態系統服務提升獲得高品質的文化感知與休閑體驗,推動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統籌應對黃河灘區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綠色發展等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黃河下游灘區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提供參考。

            2021 望山生活:基于自然的鄉村振興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021年6月23日,我國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北京聯合舉辦發布會,發布了《IUCN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中文版)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

            2021 棕地再生——2020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設計實踐與技術應用

            邯鄲園博園位于邯鄲市復興區,是邯鄲的母親河—沁河匯入邯鄲市的源頭,后因城市擴張以及工業發展,這里變成垃圾遍地、臭水橫流的工業廢棄地。土人設計以“山水邯鄲,綠色復興”為設計主題,用當代的技術、當代的設計、當代的語言,嘗試修復生態基底,重塑綠色環境,踐行“海綿城市”與“城市雙修”的理論,讓復興區實現由“工業污染區”向“綠色生態區”的華麗轉身 ,大幅度提升所在區域的藍綠空間占比。不僅滿足河北省第四屆園林博覽會的使用需求,還補充了邯鄲城市缺少大規模公共綠地的功能短板,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成為生態秀美、業態豐富的城市新發展引擎。在“園博效應”的帶動下,以“園”帶“城”,為復興區和邯鄲市的商貿、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本次邯鄲園博會項目的總體設計,是一次城市生態修復的成功案例,也是國內完全采用現代園林設計手法完成的首個園博會項目,是一次 EPC 項目協作的經驗積累,也是對棕地再生設計的一次全面歸納,本書中土人設計總結出規劃、 建筑、景觀實踐的做法,以期為對未來同類項目的技術推廣起到示范作用。

            2020 桃花源與生存的藝術:我的治愈地球之旅

            10月8日,國際景觀學與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2020年杰弗里·杰里科爵士獎揭曉,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榮獲該獎項。這是國際景觀學與風景園林界授予具有杰出貢獻的景觀設計師和學者的最高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俞孔堅發表主題演講,回顧了自己的學術與實踐生涯,本文為此次演講實錄?;仡欉^去,俞孔堅認為,他的鄉村景觀體驗融合了現代的景觀和城市主義概念、可持續性和美學觀,使他有能力應對當今行業所面臨的一些常見挑戰。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他認為,這正是值得我們清醒反思人類與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之間關系的時刻。但他也相信,在疾病的流行及氣候變化等危機下,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景觀不僅可以治愈身心,還可以治愈地球本身。

            2020 兩種文明的斗爭: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之間存在世界觀、方法論和技術論層面的對抗。筆者曾參與了4次與工業文明相抗爭的行動:云南大理雙鴛溪河道硬化和渠化工程反對運動,但最終未能挽救這一積累了千萬年的自然資產的流失;同樣以失敗告終的北京河流工程化抵制行動,揭示了河流工程化對城市生態韌性的巨大破壞力;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大辯論"的初步勝利象征著對中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一次啟蒙;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使人反思城市排水系統問題,推動了利用自然途徑建立"綠色海綿"的全國性運動?;诖?筆者認為,保護自然和基于自然來解決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所產生的諸多環境問題將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城市發展必由之路,也是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人類終將借助自然力量—而非依賴工業文明的工程技術手段—緩解環境危機、塑造城市韌性并實現社會進步。

            2020 基于自然,讓自然做工: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之本

            筆者近來造訪了三座在人居環境上頗具挑戰性的城市,對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為應對洪水、滿足城市供水,城市建設日漸侵蝕自然生態基礎設施,導致當地水資源逐漸耗盡、城市下沉,當地富有特色的水上田園也消失殆盡;在孟加拉首都達卡,水體污染問題嚴峻,城市公園彌足珍貴,成為了人們少有的喘息之地;在泰國首都曼谷,為應對洪水而增建的閘門使得昔日繁榮的運河光景不再,水上社區和街市逐漸荒廢,城市道路擁堵和大氣污染隨之而來。所有這些都是國土空間的規劃問題,其核心和關鍵是如何在自然基底中為發展中的城市選址,以及如何在城市的基底中保留和完善生態基礎設施。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修復之根本是讓自然做功,并收獲自然所提供的免費生態系統服務。這是人類福祉的基礎,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2020 城市化背景下陂塘水文調節能力變化研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陂塘等小型水體的數量和面積大幅度減少,區域水文調節能力受到顯著影響。以重慶兩江新區肖家河和后河流域為例,以2000、2012年的土地利用數據為基礎,利用定量化模擬計算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前后陂塘在不同水文年份下攔蓄地表徑流、灌溉農作物和削減峰值徑流能力的變化。研究表明,城市化后陂塘的消失使研究區在遇豐水年時的洪澇適應能力和遇枯水年時的干旱適應能力大大減弱。陂塘旱澇調節能力顯著降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枯水年的作物供水量減少了近1/10;平水年、偏豐水年和豐水年間的年雨水調蓄量減少了約1/3;對單次暴雨的洪峰削減能力減少了近1/4。

            2019 生態文明理念下美麗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建設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人類對美好城市的憧憬下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時,由于時代的局限,由于城市決策者、規劃者和建設者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局限等,城市往往丑態百出、百病纏身,集中表現為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因此,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下,如何保障自然的生態系統服務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關鍵所在。城市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這一目標可通過四個途徑來實現:一、以生態優先的規劃方法,重建城市與自然和諧的空間格局;二、道法自然,以自然的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健全生態基礎設施,修復和重建被破壞的生態系統;三、通過城市設計和城市修補,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及形態;四、通過倡導循環經濟,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維護自然的健康。綜上即為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設計的哲學、科學與藝術的關鍵之處。

            2019 道法自然的增強設計:大面積快速水生態修復途徑的探索

            農民利用千百年積累的生態智慧,通過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用最少的投入,實現大面積的改變,營造可持續的、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地球表面景觀。文章探討了如何重新發掘農民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進行大面積水生態修復的理念、方法和案例?;谧髡呒捌鋱F隊2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傳統生態智慧—模式提煉—增強設計—運行檢測(POE)—模塊技術—現代生態修復工程"的研究和實踐路徑,將傳統農耕生態智慧進行了增強設計,形成了模塊化的當代生態工程技術,用于大面積國土生態修復,尤其是以水為核心的生態過程與景觀的生態修復,在全國200多個城市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中進行實踐并得到檢驗。

            2019 設計生態系統績效研究專題導讀

            面對全球,特別是中國大范圍的生態與環境問題,設計生態學應運而生:通過人工設計生態關系,修復、重建甚至創造基于自然的生態系統,已經成為當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途徑。人類有關生態科學的研究成果、古老文明的生態智慧積累和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設計生態的三大靈感源泉,使設計的生態具有基于自然的、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的、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特質。本專欄發表了對若干人工設計生態系統的績效研究,研究結果已經給設計生態學在解決中國當下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前景帶來希望,尤其在城鄉大規模生態修復方面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設計生態學必將成為生態文明時代的一門嶄新而極富挑戰的新學科。

            2019 水生態空間紅線概念、劃定方法及實證研究

            我國面臨著多方面、復雜的水生態問題:洪澇、干旱、水質污染、水生生境喪失以及人水關系日益疏遠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依賴單一目標的灰色工程方法,而必須從維護和保育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出發,來系統地解決問題。為此,如何定義一個相對完整的水生態系統的邊界、劃定維護其安全和健康的底線,即水生態空間紅線,是用生態方法綜合解決水問題的基礎性的工作。研究提出了以保護水生態系統的綜合生態服務為核心的水生態空間紅線概念;提出了以水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為基礎的水生態空間紅線劃定方法和"水生態問題分析-水生態過程模擬和評價-水生態安全等級劃分-水生態安全格局判定-水生態空間紅線的劃定"技術流程,分別劃定水資源供給保護、水文調節保護、水生命支持和水文化保護四種類型的水生態保護空間紅線,在此基礎上,整合為綜合的水生態空間紅線,它呈現為對水生態過程具有關鍵意義的點、線、面和空間聯系所構成的空間格局,并以雁棲湖流域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2019 城市與自然生態

            本套書以“城鄉發展基本規律和綠色發展基本原則”為總論,圍繞人與自然、指標體系、支撐體系、區域一體化、城鄉關系、規劃體系、居住保障、城市形態、社區建設等10個主題,向住建部管理人員普及綠色發展理論。本書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線,重點論述綠色發展理念、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基本要求等。推動“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關鍵在人。為幫助各級黨委政府和城鄉建設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好地理解推動“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的初心和使命,組織專家編寫了這套以“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為主題的教材。這套教材聚焦城鄉建設的12 個主要領域,分專題闡述了不同領域推動綠色發展的理念、方法和路徑,以專業的視角、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闡述推動“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城鄉建設”應當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

            2018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邏輯

            云南壩美,可能曾經是中國大地上最后一處"桃花源"。這里有良田美池,群山環繞,只能乘船出入,人們生活怡然自得。但當我慕名前往之時,一切都已變得面目全非。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開發商或工程公司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抑或是源于當地人對發展的訴求??墒侨绱税l展,其價值也將消失殆盡,所謂的"經濟效益"也將蕩然無存。人們對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并沒有錯,錯在于決策者們不懂得生態和美,而生態和美才是經濟效益的保障。?

            2018 海綿城市十講

            書中指出,中國當代城市建設需要倡導一種“大腳”美學,它包括兩個關鍵的戰略:第一,用“逆向規劃”解放和恢復自然之大腳,改變現有的城市發展建設規劃模式,建立一套生態基礎設施,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改變原有的機械的思維方式。第二,必須倡導基于生態與環境倫理的新美學――大腳美學,認識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態過程與格局之美、豐產之美,認識到大腳的美是環保的、健康的、豐產的、生機勃勃的,是一種新時代的美。俞孔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前時代呼喚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道。而“海綿城市”應對了世界性難題,展示了中國特色的生態之道。【詳細】

            2017 海綿城市技術探索之集成 《海綿城市景觀工程圖集》

            這本圖集是集土人設計近20年的“海綿城市”景觀設計的一些技術探索之集成,在俞孔堅教授的帶領下,歷經三年的醞釀、通過反復篩選、優化和多名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的審查,終于編織完成。主要針對景觀工程設計行業的相關人群使用,適用于景觀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一系列可復制的工程做法,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以工程詳圖為基礎,配有實際建成項目案例的實景照片做輔助,讓相關設計人員對圖紙和建成項目實際效果有著充分的了解和認識。【詳細】

            2017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這本書闡釋了精心規劃設計的人工濕地功能和性能如何為人類和環境提供各種各樣的效益。它記錄了自由水面濕地、水平和垂直潛流濕地、混合濕地和生物滯留池的當前設計和規范;探索怎樣規劃、建造、設計和監測這些自然系統。書中結合美國、歐洲和中國的案例進行說明城市洪水管理、雨水治理和綠色基礎設施策略。【詳細】

            2016 論生態治水:“海綿城市”與“海綿國土”

            “海綿城市”是一種雨洪管理和生態治水的哲學、理論和方法體系。它是建立在生態基礎設施之上的生態型城市建設模式。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用生態學的原理,用國土和區域生態規劃的方法以及景觀設計學的途徑與技術,來實現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等綜合目標。它必須放在綜合解決中國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從區域到局地尺度上探索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以及美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來理解,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就是“海綿國土”的建設。它們將以其中國性和國際先進性的結合,成為實現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詳細】

            2016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上 / 下)

            該書是俞孔堅及其團隊近20年的研究和實踐成果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系統解決以水為核心的生態與環境問題的方法論—通過建立生態基礎設施(即綠色海綿系統),來系統地、綜合地解決城市水及其他生態與環境問題,并將保障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詳細】

            2015 海綿城市的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

            "海綿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采用,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已經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有力的推廣。但是,相關操作指南在具體技術層面的詮釋未能擺脫對"工程性措施"的依賴。"海綿城市"實際上是建立在反思工業化城市建設模式的新概念,強調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統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態技術,解決城市中的水問題;同時"海綿城市"也為城市的建筑與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適應洪澇,提出了與自然過程相適應的策略。"海綿"的概念不但應在城市范圍內體現,也應該在區域和國土范圍內體現,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海綿國土。【詳細】

            2015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景觀安全格局等理論,結合北京市、六盤水市以及哈爾濱群力國家濕地公園等案例,闡述了“海綿城市”概念的源起、發展、內涵和構建方法體系,指出“海綿城市”有別于傳統的工程依賴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礎設施,作為一種生態途徑,構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態基礎設施,以綜合解決中國城鄉突出的水問題,并對未來“海綿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詳細】

            2015 "海綿"的哲學

            慢下來而非快起來,滯蓄而非排泄,"海綿"的哲學是將水流慢下來,讓它變得心平氣和,而不再狂野可怖;讓它有機會下滲,滋養生命萬物;讓它有時間凈化自身,更讓它有機會服務人類。彈性應對,而非剛性對抗:當代工程治水忘掉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以柔克剛,卻崇尚起"嚴防死守"的對抗哲學。千百年來的防洪抗洪經驗告訴我們,當人類用貌似堅不可摧的防線頑固抵御洪水之時,洪水的破堤反擊便不遠矣。"海綿"的哲學是彈性,化對抗為和諧共生。如果我們崇尚"智者樂水"的哲學,那么,理水的最高智慧便是以柔克剛。【詳細】

            2014 《〈六盤水建議〉——重視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水生態文明與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加強水國情和水文化教育,普及正確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和水利用的新知識與新觀念,倡導水的完全價值觀和生命之水的系統觀,倡導節約用水、循環用水、科學用水。   ——落實中央提出的“完善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從國土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高度重視水問題,努力恢復水系統生態,建立對水資源和水系統進行綜合管理的科學化制度。   ——將水作為生態系統的關鍵介質與國家戰略性資源,將河湖水系統作為國土生態安全的關鍵性元素和骨架,建立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倡導以生態安全格局為前提的國土開發和城鎮建設的“反規劃”途徑。   ——避免粗暴的河道渠化、硬化和水壩工程,倡導以蓄水、滯洪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的生態治水理念,在國土、區域和城鄉各個尺度上建立“海綿”系統。 【詳細】

            2013 景觀作為生態基礎設施

            我不是無為主義者,更不是在否定人類的當代文明,我是在呼喚更智慧、更文明和更系統地整合自然與人文過程的新型的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也就是將景觀作為基礎設施,來系統地解決當代城市的種種病癥,包括區域和局地的洪澇災害、干旱、水和土壤的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日常出行的困難、對自然的疏離、環境體驗的枯燥、社區認同感的淡薄等。它將給我們帶來新的城市圖景:豐產、節約、基于自然系統而不乏人類智慧的創造、彈性的和充滿詩情畫意的新桃源,低碳、智慧、生態的新生活;它將推動我們創造新的文化,引導我們走向新的文明,即生態文明。 【詳細】

            2012 讓雨洪不是災害,而成福音

            對待中國的城市雨洪,正確、簡單、高效而經濟的做法是建立城市“綠色海綿”系統,利用綠地滯留和凈化雨水,回補地下水,滋潤土地和地表生命植被。一個簡單的算數是,只要城市的綠地標高普遍低于道路20公分,我們的城市就可避免雨澇災害;同時,利用大多數城市都有的河流湖塘,承擔雨澇調蓄的功能。古代中國城市適應內澇的智慧之一是將城市建在水中央或者把水留在城市中和城市四周。但目前這些綠地和自然水系并沒有很好發揮滯蓄雨洪的作用,卻往往成為城市的負擔。原因之一是它們分屬不同部門管轄,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標。 【詳細】

            2012 俞孔堅:讓雨復活吧

            小時候的雨落到地上,消失在路邊的草叢或是長滿莊稼的地里,滋潤著地上的草木。連續的降雨之后,路邊、河邊的草灘便開始像海綿一樣,吸納著雨水,然后緩慢釋放,流入池塘。經歷漫長旱季的池塘登時充滿了生機,青蛙從四周匯聚,蛙鳴在雨后響起…… 因此,我要呼號,快讓那天外來雨復活吧!不要再用鋼管和水泥捆綁那柔軟的雨水了,讓她重見陽光和綠蔭,給她留下可以回歸土地的草灘,可以流向河湖的綠道,可以滯留與凈化的洼地,還有那大大小小的濕地,接受她那滋潤萬物的善良和溫存。 【詳細】

            2012 建筑與水澇共生: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

            利用景觀滯留和凈化雨水來起到海綿的作用,是常規市政工程以外的,能對城市雨洪水管理發揮很大作用的很好途徑。剛獲得2012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杰出設計獎的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實例,它整合了大尺度雨洪景觀管理和城市鄉土生境的保護、地下水補充、居民休想和審美體驗等多種功能,對綜合而明智地解決城市雨洪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詳細】

            2009 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

            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相對有限的資源,脆弱的生態系統,加上史無前例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速度與規模,對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存問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必須明智地進行土地的規劃和利用,通過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為明智的保護和發展提供科學的空間區劃。 【詳細】

            2007 黃泛平原古城鎮洪澇經驗及其適應性景觀

            黃河以其善淤、善決、善徙的個性,塑造了黃泛平原上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本文以黃泛平原的古代城鎮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黃河泛濫區城鎮的洪澇災害經驗,總結了古代城市三大主要防洪治澇的適應性景觀遺產:擇高地而居,城墻和護城堤,以及蓄水坑塘。這些文化景觀折射了黃泛平原特有環境下真實的人地關系,飽含著古人應對洪澇災害的生存經驗,對今天的城市水系治理、防洪治澇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仍大有裨益。 【詳細】

            2005 論“反規劃”

            指出導致系統性的、全國性的城市環境危機和城市功能與結構混亂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規模――性質――空間布局”為模式的物質空間規劃編制方法論;基于現行方法論的城市空間發展規劃是一種建立在不確定基礎上的空中樓閣。在此基礎上提出“反規劃”途徑:強調一種逆向的規劃過程,“負”的規劃成果,即生態基礎設施,用它來引導和框限城市的空間發展。 文章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是解決一切城市問題的關鍵?!胺匆巹潯蓖緩皆噲D通過建立保障自然來人文過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觀安全格局,來綜合地解決國土生態安全問題、城市的功能結構問題、交通問題、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態問題。【詳細】

            2001 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

            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的保障。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本文提出了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維護和恢復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建立無汽車綠色通道;開放專用綠地;建立鄉土植物苗圃基地等十大戰略。 【詳細】


            Upward

            2021 理想人居溯本——從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2021 構建和修復一個健康的水生態系統

            2021 徽州傳統水文化景觀的結構特征與當代價值

            2021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黃河灘區生態修復模式探索——以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規劃設計為例

            2021 望山生活:基于自然的鄉村振興模式

            2021 棕地再生——2020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設計實踐與技術應用

            2020 桃花源與生存的藝術:我的治愈地球之旅

            2020 兩種文明的斗爭: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2020 基于自然,讓自然做工: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之本

            2020 城市化背景下陂塘水文調節能力變化研究

            2019 生態文明理念下美麗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建設

            2019 道法自然的增強設計:大面積快速水生態修復途徑的探索

            2019 設計生態系統績效研究專題導讀

            2019 水生態空間紅線概念、劃定方法及實證研究

            2019 城市與自然生態

            2018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邏輯

            2018 海綿城市十講

            2017 海綿城市技術探索之集成 《海綿城市景觀工程圖集》

            2017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 論生態治水:“海綿城市”與“海綿國土”

            2016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上 / 下)

            2015 海綿城市的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

            2015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

            2015 "海綿"的哲學

            2014 《〈六盤水建議〉——重視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水生態文明與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2013 景觀作為生態基礎設施

            2012 讓雨洪不是災害,而成福音

            2012 俞孔堅:讓雨復活吧

            2012 建筑與水澇共生: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

            2009 國土尺度生態安全格局

            2007 黃泛平原古城鎮洪澇經驗及其適應性景觀

            2005 論“反規劃”

            2001 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

            Upward
            Upward

            每逢暴雨,便開啟“看?!蹦J?。這是近幾年,很多城市患上的嚴重內澇城市病,有沒有解決“逢雨看?!钡霓k法?如何讓我們的田園,我們的江河回歸它的健康美麗?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提出了“讓小腳變大腳”、“通過設計,讓大腳變成美麗的大腳”兩大策略,提出與洪水為友、讓土地回歸生產等多種解決雨澇的方法,并付諸實踐。近二十年來,俞孔堅和他的團隊以海綿城市的理念,完成了一系列可復制的工程范例。

            ??诖笾v堂 | “海綿”課堂

            鳳凰大講堂 | 俞孔堅談海綿城>市與生態治水(上)(下)

            CCTV9 紀錄頻道 | 海綿城市: 自然與城市共生【Ⅰ】【Ⅱ】

            路透社影響力全球峰會 | 治愈城市環境: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2021 Frontiers Forum | 治愈地球

            克萊蒙生態文明國際論壇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

            哥倫比亞大學專場講座:深邃之形

            Discovery《智慧中國》| 智慧星球

            一席 | 大腳革命

            CCTV-新聞《新聞調查》| 俞孔堅訪談之“會呼吸的河道”

            土人設計 | 海綿城市不遙遠

            大腳革命-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慢城是個美麗中國夢

            鳳凰網-鄉愁

            法國紀錄片-非凡的園林

            對話河北省邯鄲園博園

            北京衛視:家園四十年 對話中關村

            No Time to Wast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nature-based solutions

            Design with nature

            Will China and the US put aside rivalries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 Architect's Approach to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山西衛視 《轉型進行時》:讓城市像海綿般“呼吸吐納”

            柯布共同福祉獎

            筑夢人

            泰國Nature Based Solutions for resilient Cities

            伯克利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Forum

            威尼斯雙年展 Resilient landscape for resilient communities

            英國皇家建筑學會演講:海綿城市

            Mashable:在與極端洪水抗爭的過程中,一些城市決定轉向自然的方法

            朝日新聞:中國的海綿城市構想

            Bioneers:”海綿城市“—來自中國的智慧,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BBC: Sponge cities that fight flooding

            How to Protect & Supply Megacities Through Nature

            亚洲无乱码av毛片_成人无码一区二区片_国产在线视频二区人妖_中文字幕人妻丝袜色

                  1. <samp id="x1z7k"><td id="x1z7k"></td></samp>